曲劇《離婚》:透過婚姻解讀人生百味
上世紀(jì)四十年代初,老舍在云南龍泉鎮(zhèn)要求北平研究院歷史研究所的一批研究生選舉他的最佳作品。大家一致投《駱駝祥子》的票,老舍說:“非也,我喜歡《離婚》。”今年2月3日是老舍先生誕辰124周年,北京曲劇《離婚》在這一天亮相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將老舍最喜歡的作品呈現(xiàn)在舞臺上,既描繪出一幅流動的老北京市井風(fēng)情畫,也為今天的觀眾提供了關(guān)于婚姻與人性的觀察視角。
北京曲劇是唯一土生土長于北京的地方戲曲劇種,1952年在老舍先生提議下正式命名。因此,以北京曲劇演繹老舍劇目,既得天獨厚又責(zé)無旁貸。繼成功排演了《茶館》《龍須溝》《四世同堂》《駱駝祥子》《方珍珠》《老張的哲學(xué)》《正紅旗下》等改編自老舍作品的劇目之后,北京市曲劇團(tuán)于去年首演的這部《離婚》,既延續(xù)了曲劇老舍作品系列一貫的品質(zhì),又以略帶諷刺的喜劇風(fēng)格為擁有眾多正劇的北京曲劇增添了一抹別樣的色彩。
《離婚》是老舍先生一氣呵成的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了北平財政所幾個科員的離婚危機(jī)及家庭糾紛。這部小說結(jié)構(gòu)精巧,語言精煉,讀起來酣暢淋漓。為北京曲劇創(chuàng)作了許多“看家戲”的國家一級編劇王新紀(jì)在忠實原著的基礎(chǔ)上進(jìn)行改編,重點講述了提倡“以婚治國”的
大幕拉開,一場勸和不勸離的鬧劇就將主角老張的性格鮮明地勾勒了出來。老張能說會道、圓滑世故。他的理想是“以婚治國”,認(rèn)定只要婚姻美滿,就會天下太平。因此,“麻子”姑娘和“近視”男子互相看不順眼的婚姻,竟成了他口中再平衡不過的“上等婚姻”??粗匚镔|(zhì)條件而反對自由戀愛,為求穩(wěn)定而一味地湊合和妥協(xié),或許還可以說是庸人的善意。但當(dāng)他為治死人的庸醫(yī)托人情時,則充分暴露了“張大哥”看似熱心實則可恨的一面。
如果說老張是舊時代市民階層的代表,該劇的另一位核心人物老李則是處于新舊交替之間的小知識分子典型。他瞧不上自己從鄉(xiāng)下來的沒文化的妻子,卻沒有勇氣擺脫婚姻,只能在心中暗暗地將生活的“詩意”寄托在被丈夫拋棄的鄰居馬太太身上。最終馬太太原諒了丈夫,也讓老李的“詩意”徹底破滅。從心懷浪漫的理想主義者,到無奈妥協(xié)的小市民,老李的身上折射出了那個時代小知識分子的懦弱和悲哀。雖然《離婚》里講的都是雞毛蒜皮、家長里短的小事,但幾十年過去了,對于人性的認(rèn)識依舊讓人感同身受。
老舍先生在寫《離婚》這部小說的時候,“希望用一般平民百姓的語言去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美感。”而北京曲劇恰是一種平民藝術(shù),舞臺上使用的也是百姓的語言。譬如,劇中老張在勸說老李不要離婚時,就擺上了一桌老北京的銅鍋涮肉,并就著麻醬小料侃侃而談:“涮羊肉講究的新鮮勁兒,從入座到吃飽,老跟頭一口似的!可兩口子的婚姻,總能有這一口鮮嗎?”在還原京腔京韻的同時,由北京市曲劇團(tuán)青年演員飾演的各類市民形象也頗具看點,他們將一個個油嘴滑舌、自私自利、時而狹隘時而又心懷大愛的小市民形象活靈活現(xiàn)地呈現(xiàn)于舞臺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