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北京城事
標題:你不知道的北京城事
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展映單元,有一個“專屬”北京的子單元——“北京城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可以在電影院里看到兒時的美好回憶;不了解北京的朋友,可以在銀幕上領略舊時光里關于北京城事的點點滴滴。
和今天的年輕人一樣,八十年代的職工們,除了生計最關心的就是住房問題。導演徐谷明和鄭洞天以八十年代的住房題材拍攝了《鄰居》,把攝像機搬到了北京機關大院的筒子樓里。
局促的空間,幾代人蝸居在一居室里。樓道走廊里,搭個灶臺就是廚房,誰家炒個菜整層樓都是“人間煙火”。廁所和澡堂都是公用的,鄰里間經?;ハ喔蓴_,更別提保護隱私……
但就是這樣一群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天天一起吃飯、聊天,彼此照應。
這種“遠親不如近鄰”的情感,好像也成為了專屬于那個年代的回憶。
同樣是八十年代末,張暖忻導演的《北京,你早》則把目光投向了改革開放時代大潮下青年男女的情感糾葛。
一輛三門兩段的紅色大公共,慢慢悠悠晃蕩而過,迷迷瞪瞪的青年,幽深的胡同,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京味兒十足。
那時的公交車那么長,那時一輛車上有兩個售票員,那時長安街的清晨灑水車沖刷躁動后的寂寥,待到鴿哨叫醒沉睡的北京城,一切重新開始。北京,你早。
有人說,這是他看過的描寫北京最好的影像。
跟《北京,你早》一樣,把那個年代的社會風貌和人民心態(tài)準確記錄下來的,還有謝飛導演、姜文主演的《本命年》。
滿臉膠原蛋白的姜文,紅T恤藍牛仔大墨鏡,演繹了一個為兄弟兩肋插刀的“大男孩”——李慧泉。
他在二十四歲,這個充滿矛盾和困惑的年齡,人生的第二個本命年,依然迷茫,依然不務正業(yè),依然覺得青春不是很酷,而是很殘酷。
那個年代的人,講究胡同里的江湖義氣,看重大雜院里的發(fā)小情。那些看上去混不吝的小伙兒,內心是善良且局氣的,用《老炮兒》里六爺?shù)脑捳f就是“懂規(guī)矩”。
如果李慧泉活著,會不會就是后來的六爺,一樣的無奈,一樣的落寞。
當然,北京永遠都不是只屬于北京人的北京,它也是屬于異鄉(xiāng)人的“北漂夢”。
作為重慶人的張一白,就用外來者的目光審視北京這座城市,用《開往春天的地鐵》講述兩個異鄉(xiāng)人在北京的愛情故事。
他和她,大學剛畢業(yè),手牽手一起來到這座大城市打拼,稚嫩的臉上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七年之后,他失業(yè)了卻不敢和她說,每天一圈又一圈的坐地鐵,假裝自己一切都按部就班,假裝什么都沒發(fā)生……
很多年后,張一白導演在評價這部電影時說道,“我覺得這部電影只是用一種手法把一批人,和一代人所面臨的愛情迷茫以及感情未知的和已經經歷的情緒給表達出來和宣泄出來了,所以引起了很多普通觀眾的共鳴,可能不是一個思考的電影。”
如果你錯過了這趟《開往春天的地鐵》,就不要再錯過“從你身邊溜走的那個人”了。
今年北影節(jié)上,伍仕賢的《獨自等待》將以修復版重現(xiàn)銀幕,這部經典的愛情喜劇電影,既有地域風味又充滿青年人激情。
導演來北京生活僅僅三年便寫出本片劇本,在他的鏡頭下北京并沒有美到哪兒去,但真實得動人。
騎著自行車路過的紅墻青瓦,被樓下大媽吵醒的清晨,就著汽車尾氣吃下的路邊攤,空蕩蕩的地鐵仿佛永遠不會裝滿人,漫天滿地的銀杏葉鋪滿望不到頭的柏油路。
這些電影充斥著北京人灑脫自信的生活狀態(tài),帶你領略平民百姓的煙火生活。
普希金曾經說過:“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愿你在“北京城事”的展映片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懷戀。
“北京展映”活動將于4月6日至22日
在北京地區(qū)32家電影機構、高等院校舉行
獨家售票平臺:淘票票
評論
- 評論加載中...